多维度解读为什么Keep一定是智能硬件
沉寂近两年后,Keep今年发布了两项动作,首家线下店Keepland开业以及推出硬件产品Keep智能跑步机。 随后2018年7月,传出1.27亿美元D轮融资的消息,为公司未来两年插上了丰富想象的翅膀。
1.当前运动健身领域的趋势
健身运动领域在经历了发展和普及之后,已经进入了目前的“平静期”或者可以说是“瓶颈期”。 截至目前,在健身运动领域,全体会员的排名顺序基本稳定。 悦动泉以较大优势领跑,结合以下四个名字占据行业前列:
数据显示,近一年来,行业各公司基本维持在各自的月活跃用户左右,上下波动,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Keep近一年来月活跃用户的波动和增长曲线也显示有增有减。 月活跃用户基本稳定在1000万左右,但没有突破性的增长趋势:
2、市场巨大,弱者就会被淘汰。
据《2016中国体育健身产业报告-行业价值探索》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经常运动的人群将达到5亿,甚至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35亿:
对比2007年和2014年的数据,我们发现各个年龄段的锻炼人数都增加了一倍。 未来七年变化会更大吗?
随着健康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导致的肥胖,近年来“A4腰”、“人鱼线”等流行语开始流行,巨石强森、彭于晏等明星的健身于言、邓超。 影响力等综合因素,全民健身意识已经形成,健身带动健康的理念也深入人心。
无论是数据还是意识形态都表明,这个领域未来将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巨大市场。 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你长期停留在“瓶颈期”,无法突破瓶颈,你就会被淘汰。 这也是大家目前的焦虑,所以市场在,弱者出局。
3、为什么Keep这个时候要做智能硬件
市场就在那里。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任何参赛者都不甘示弱。 那么Keep为什么要做智能硬件来抢占这个市场呢?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巨大的问题。 “内忧外患”是民众、企业、国家时刻面临的问题。 那么我们就从里到外分析来慢慢回答这个问题。
1.内部忧虑
视角框架:
用户增长瓶颈:
当前,体育健身领域正面临第一阶段的瓶颈期。 体育APP已经形成格局。 各家企业凭借自己的能力占领了自己的市场,形成了割据势力。 第二阶段需要突破新的方向,寻找突破点。
健身运动的热度已经退去,公众的注意力已经不复存在。 需要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关注,吸引更多的目光,增强群体对体育健身领域的认知度。 有了关注,“故事”就有了传播的基础。
创始人王宁提到的“70分”已经基本完成:当前定位群体的“70分”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30分中的70分需要解决,或者说“70分” “人们需要寻找新的群体。
第一阶段的产品逻辑是通过下放专业人群的行为习惯、特点、思想等内容来吸引新手和入门人群,同时也为专业人群和业余人群提供基础服务。 第一阶段的产品逻辑和商业行为已经完成了使命,现在需要新的产品逻辑来推动第二阶段的成长并超越间断性。
现有用户活动:
如何激活现有用户的活跃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Keep目前拥有超过1.6亿注册用户,月活跃用户约1000万。 只有盘活现有用户,才能盘活局面。 不仅Keep的注册/月活比很高,而且据统计,其他公司也有类似的情况。
目前各种形式的PGC、UGC内容无法唤醒低粘度用户,这说明几年后,用户认知度有所提升,因此需求重点发生了转移。 这个时候服务和用户需求已经不兼容了。 只有找到需求焦点转移到哪里,才能重新激活用户、盘活用户。
那么智能设备能做什么来盘活用户呢? 智能硬件是入口,是“一级入口”。 通过软件和硬件的交互,可以增加APP的粘性和日常活跃度,可以激活部分用户。
手机不适合运动场景:
大家都知道,手机APP有很大的局限性。 手机无法覆盖所有生活场景和运动场景,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球类运动,户外登山、攀岩、游泳、骑行等场景。 手机无法覆盖所有生活场景、运动场景。 适合这样的场景。
同时,缺乏更多的传感器导致无法获取运动场景数据。 没有数据,就没有判断依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运动场景不仅仅是公园、跑步机跑步、健身房举重。 流行的体育运动有其严格的要求。 更强、更可靠、更安全、更便携的硬件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
运动数据:
手机数据不专业、不详细。 只有智能配件或者智能专业设备才能提供更多场景、更详细、更专业的数据来支撑健身领域。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正在到来。 只有专业、可靠、详实的数据才能喂养AI,让AI更懂用户、更聪明。 人们已经达成共识,只有用大数据“喂养”人工智能,才能发展出更智能的人工智能,进而改进更适合用户的服务。
用户画像不清晰。 血糖、血氧、心率、体脂、耐力、速度、臂姿、跑步姿势等各个维度的数据可以描绘出更加真实的用户画像。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一种“药”,一种“一去不复返”的“病”。 只有吃这个“药”才能继续活下去,而现在人人都有这个“病”,而且“病情越来越重”已经是一种趋势。
跑步机和体脂秤还不够:
健身的碎片化正在加深。 碎片化是由互联网驱动的,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碎片化健身来说,现有的线上、线下、硬件、软件产品还远远不够。
智能跑步机K1的产品定位较窄。 K1定位为家用、休闲运动、慢跑跑步机。 K1只是试水。 如果产品能力足够,很快就会迭代,可能会发布不同的版本。
用户健身链接不完整。 咕咚发布了一系列智能硬件产品。 通过硬件,可以完成不同的产品,完成用户的健身健康问题和数据,实现全方位覆盖。 因此,Keep需要覆盖更多心率、计步、血压、血糖、血样等健康相关产品,才能留住不断增长的用户。
流动性瓶颈:
电商和配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变现能力不足。
没有足够用户的广告盈利能力就会很弱。 同时,广告会消耗品牌价值,只会增加用户的反感。 比如小米,系统中的各种广告成为诟病,但苹果不希望iOS出现任何中断,更不用说广告了。 如果它“爱”用户,用户就会加倍“爱”你。
在线课程日益饱和、无法大幅增加课程消费者数量等问题,是内部可能不会出现的问题。 相反,必须从内部和外部多个角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财务压力:
一方面是公司运营费用,一方面是课程研发费用,另一方面是投资机构,资金长期停放无法抽出,资金压力一直存在。
它如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如何实现它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问题。
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有点勉强,但健康生活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只有“雅俗共赏”,才能脚踏实地、贴近生活。
手机是生活的“一级入口”,APP只是生活的“二级入口”,生活硬件是“一级入口”:衣、食、住、行、吃、喝、睡、等等,只有依靠硬件才能让生活更加贴近。
Keep运动/健康生活:哪里有活动/运动,哪里就有Keep。 用户在运动的时候,能够想到Keep,那么Keep才真正算得上是一种成功,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