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3.0时代来临智能芯数据被多家权威媒体点名报道
近日,中国经济网、消费日报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百家号、中国网等权威媒体发表题为《智能穿戴行业3.0时代来临,个人数据的价值》的文章服务“加速实施”一文,微软在线官网技术栏目下也收录了这篇文章。
文章详细描述了智能穿戴行业从“早期探索”到1.0时代再到3.0时代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每个时代的代表性企业或产品。 其中,在智能穿戴3.0时代,媒体专门报道称,2015年,智信数据基于细分群体和垂直领域,开始打造“个人行为与健康数据(PMPD)服务体系”。
以下为报告全文。 您可以了解更多智能穿戴行业的发展历史以及智信数据的“个人行为与健康数据服务系统”。
智能穿戴工业3.0时代即将到来,个人数据服务价值加速增值。
前言
2019年3月18日,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了全球季度可穿戴设备追踪报告。 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目前包括带有智能助手的无线耳机)预计将比上年增长15.3%,达到1.985亿台。 这意味着自2015年以来经历市场低迷的可穿戴行业,2019年或将迎来新一轮大规模增长。
IDC可穿戴设备研究团队研究总监Ramon T. Llamas表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两个主要驱动力是医疗保健和企业应用。” 这预示着可穿戴设备将不断从“大而全”的通用产品转向具体的场景应用,并在更多垂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与演变
和许多高科技设备一样,可穿戴设备也从科幻小说走进了现实。 大多数人第一次了解可穿戴设备是在 1979 年的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中,当时詹姆斯·邦德特工佩戴了一款可以说话并变成炸弹的手表。 但事实上,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出现了,直到21世纪才获得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可穿戴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概念到产品落地的早期探索阶段;二是从概念到产品落地的早期探索阶段。 二是产品快速迭代寻找用户价值的阶段。
早期探索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可以追溯到 1955 年。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爱德华·索普 (Edward Thorp) 提出了可穿戴计算机的想法,以提高他在轮盘赌中获胜的机会。 该装置于1961年研制成功,经测试发现,佩戴此装置赌博可达到44%的胜率。
20世纪80、90年代,可佩戴眼镜的雏形也出现了。 被誉为“可穿戴设备之父”的史蒂夫·曼(Steve Mann)是名副其实的可穿戴设备“爱好者”。 他尝试在眼镜上安装显示屏,并通过该设备连接电脑和互联网。 就这样,一款功能强大、小型化的智能眼镜诞生了。
进入21世纪后,可穿戴设备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2006年,耐克和苹果合作推出了Nike+iPod,这是一款结合了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和智能计步器的运动套件,标志着可穿戴设备移动健康追踪的第一步。
随后,可穿戴设备加快了在运动健康领域的步伐。 2009年,来自旧金山的年轻团队Fitbit推出了首款产品——Fitbit Tracker。 这款拇指大小的“计步器”迅速在北美掀起运动健身热潮,可穿戴设备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智能穿戴设备终于完成了从概念到现实的转变。 除了“黑科技”,可穿戴设备还赋予互联网物理属性,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流量出入口,为人类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新机遇。
1.0时代:商战与资本崛起
2012年,智能穿戴产业蓬勃发展,正式进入可穿戴产业1.0时代。 今年,一款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众筹的Pebble智能手表一炮而红。 该项目设定的筹款目标仅为10万美元,却出乎意料地受到了众多科技爱好者和体育爱好者的欢迎。 ,众筹金额达到1000万美元。
与普通手表相比,Pebble智能手表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容iPhone和Android手机系统。 它还可以显示来电信息、短信、社交网络等信息。 它还支持多种应用,涵盖跑步、骑行、高尔夫等活动。
同年4月,谷歌发布了“扩展现实”眼镜。 该眼镜具有与智能手机相同的功能,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处理短信和电子邮件等,引起了全球可穿戴行业的关注。
2014年,全球各大巨头公司纷纷入局,加速可穿戴设备在各行业的落地。 今年年初,谷歌推出了专门为携带可穿戴设备而设计的Android Wear系统。 随后,LG和摩托罗拉宣布将推出首款搭载该系统的智能手表——G Watch和Moto 360。同年,小米与华米合作推出“小米手环”。 在小米“高性价比”的推动下,销量轻松突破100万。
同样在今年,苹果推出了第一代 Apple Watch。 从功能上来说,Apple Watch可以支持打电话、语音通话、回复短信、播放音乐、测量心跳等数十种功能,但无一脱离手机功能的范围。 2015年升级后,本质上只增加了少量款式,外观更加美观。
可穿戴设备功能同质化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也为即将到来的行业危机埋下了伏笔。
2.0时代:反思、沉淀与进化
2015年至2018年,智能穿戴行业经历了2.0时代的价值重塑——从大众化产品和服务落地到运动、健康等特定场景服务。 进入2015年之后,大大小小的企业频频推出智能产品。 然而,大多数产品都无法逃脱价格高、功能相似的陷阱。 如果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销售就会停滞。
IDC数据显示,2015年之前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0%。 市场反响良好,实现大规模上涨。 但2015年之后,随着市场相对成熟,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速出现下滑。
寒潮来临时我从不提前打招呼。 流行智能手表的鼻祖Pebble于2016年宣布破产并被市场淘汰。 作为第一只可穿戴设备股票的 Fitbit 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其股价一度暴跌30%,市值一夜蒸发10亿美元,引发行业震荡。 整个智能穿戴市场陷入低迷,看不到出路。
过去几年,咕咚运动、春雨医生、宝宝树、美柚等专注垂直领域的APP服务商都实现了大规模的用户增长,并筹集了数十亿美元的融资。 这种差异化对比说明,用户在专业场景下对个人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017年,苹果推出Apple Watch Series 3,开始聚焦运动的专业性,转向更细分的场景,在运动和健康场景提供更深入的应用服务。 全新内置系统Watch OS提供了更强大的心率追踪功能。 2018年,Apple Watch加强了在健康领域的探索。 心电图(ECG)功能可以监测低心率和心律不齐。 它可以从心电图生成 PDF 报告并发送给医生参考。 它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认证。
在国内市场,华米科技紧随苹果推出全新手表系列AMAZFIT,增强运动健康功能。 除了内置多种运动模式外,它还采用新一代高精度光学传感器和算法,全天候监测心率变化。 2018年,华米可穿戴设备累计出货量达到2750万台,领跑市场。 出货量排名第二的华为也持续关注运动健康领域。 华为Watch GT系列智能手表搭载TruSeen 3.0心率监测功能和TruSleep 2.0睡眠模式,实时监测心率和睡眠质量。 华为近日表示,将基于可穿戴设备连接医疗设备,未来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提供健康和医疗救助解决方案。
正如 Ramon T. Llamas 所说,医疗保健是可穿戴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 2.0时代,可穿戴设备开始从通用产品向运动、健康等更具体的场景服务演进。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随着更多细分群体的刚需和问题被发现,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专业化、针对性强,关注个人行为、健康、兴趣偏好、效率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数据服务将变得更加专业。用户价值的核心。 这是更新的用户价值体系。 可以想象,行业的3.0时代或由此开始。
3.0时代:智能穿戴产业转向个人数据服务时代
从细分场景来看,每个垂直领域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谁抓住了垂直领域个人数据服务的机遇,谁就可能引领可穿戴行业进入个人数据服务3.0时代。 但对于个人数据服务的实际落地,一直缺乏梳理和定义行业价值的龙头企业。 不过,这也是各大公司都在寻找的机会。
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专注于个人数据服务的智信数据在这一趋势上的价值分析和技术产品布局都处于相对完善和领先的地位。 这家来自深圳的公司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个人数据服务领域,打造了PMPD(Personal Motion & Physical Data)服务体系,即个人行为与健康数据服务系统。 经过几年的探索,PMPD系统已完成智能硬件终端、APP互动内容平台、AI后台数据系统三大组成部分的基本构建。 该系统专注于个人行为、健康、兴趣偏好等细分场景的应用,以及不同场景下个人连续碎片数据的挖掘,致力于打造每个人独有的数据服务系统。
针对细分领域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个性化数据需求,智信数据融合定义了11个垂直领域,包括户外运动、女性护理、老年护理、婴幼儿护理、健康趋势管理、专业运动训练、业务效能管理、校园学生管理、游记、军训、术前术后护理等,丰富的场景可覆盖90%以上的用户需求。 据官方消息,智信数据2019年将围绕这11个核心领域打造多款模型产品,推动行业各细分领域的深度价值挖掘和落地。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有的人止步而面临淘汰,而有的人敢于开拓,成为领跑者。 智能穿戴产业在垂直领域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主要竞争矛盾正在从单一技术功能的竞争上升到持续数据业务的用户价值的竞争。
或许智能穿戴的概念也将消失,但可以预见的是,围绕行为、健康、兴趣偏好等基于不同人群、场景的个人数据服务将为每个人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 无论产品和行业形态如何变化,这种根本的用户价值都将长期存在,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