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鱼龙混杂的智能穿戴市场谁将是最终的赢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 其中,各个垂直领域的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 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之外,还有智能眼镜、智能耳机等硬件设备,甚至还有智能鞋、智能T恤等很多不可思议的可穿戴设备,而且品类还在不断扩大。

就研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企业而言,你可以看到各大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传统硬件公司、运动品牌等巨头在其中。 尤其是手机厂商,竞争更加激烈。 值得受热。 除了最近发布的小米手环3引起了不小的风潮; 苹果推出了新一代Apple Watch Series 4,也吸引了不少粉丝; 包括华为前几天在伦敦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还推出了新款HUAWEI WATCH GT智能手表和华为手环3 Pro智能手环; 此外,联想、三星、索尼等科技巨头也在不断更新自己的智能手表和手环。

可见,各领域巨头的支持,将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 然而,在资本的追捧背后,智能穿戴设备似乎面临着“中年危机”的困境,诸多新兴趋势逐渐涌现。 目前,市场行情放缓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如何渡过这个困难的瓶颈期,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智能穿戴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存量竞争时期如何挖掘用户价值?

说起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12年,谷歌推出了首款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打开了市场大门。 到2014年,大量适合普通消费者的智能穿戴设备出现。 到了2016年,达到了巨大的爆发点。 据知名数据咨询公司IDC统计,2016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024亿台,比2015年增长近3000万台,并且这种增长势头仍在持续。

作为智能穿戴领域的主力军,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已经被手机厂商占领。 原因其实并不难找。 首先,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逐渐陷入市场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各种高调宣传的创新技术显得有些华而不实,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寻求新突破显然刻不容缓。 在这个层面上,智能穿戴设备无疑是手机厂商竞争的新蓝海。 手机厂商在市场上迅速崛起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身独特的技术和技术基因。 显然,在智能硬件领域,华为、小米、苹果等手机厂商都拥有非常深厚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 硬件设施也比较齐全。 此外,手机厂商拥有不容小觑的用户基础。 聚集的粉丝效应也给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强有力的支撑,让其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在智能穿戴市场,从儿童到老年人,从青少年到大叔,智能手环和手表几乎覆盖了所有年龄段。 以儿童和老人市场为例。 其智能手表的GPS定位、通话、心率监测等功能确实可以带来很多便利,减少很多安全隐患。 有的还增加了血压、血脂监测等功能,深受他们的喜爱。 深受老年人市场喜爱。

至于主打成人市场的智能手环和手表,则以运动和健康为主。 久坐提醒、运动计步、睡眠监测基本都是标配功能。 很多设备都有运动轨迹追踪、卡路里消耗、语音提醒等功能。 诸如此类的功能也给用户带来了愉悦的运动体验。 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自然会衍生出很大的市场。

智能穿戴设备通常在手机上都有相应的运动软件。 通过软硬件互操作的“生态链接”结合,将设备的用户引入到手机APP中,这表明他们已经占领了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 相当于占据了一个交通入口。 在这个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时代,流量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而且相对来说,这部分用户群体更加精准,适合做一些保健、减肥产品的广告。 品类、体育等广告产品也会有更高的转化率。

总体而言,智能穿戴设备确实有其价值,也确实满足了市场的一些需求。 在巨大的压力下,行业进入者数量急剧增加,许多缺陷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 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疑问也随之而来。 整个智能穿戴市场似乎呈现出颓废之势。

从先天性疾病到后天性疾病,智能穿戴市场的“秋意”逐渐显现

在互联网和科技圈子里,当新事物出现时,必然会激起一波热潮,并迅速将其推向风口浪尖。 然而,当大众的尝鲜期逐渐消失后,更新迭代的速度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它们就会被消费者和投资者果断抛弃。 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就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整个行业也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的顽疾。

以智能手环和手表为例。 经过几年的发展,它们已不再被视为新产品,其炒作红利期也已经退去。 2017年7月,曾经估值30亿美元的智能手环巨头Jawbone进入破产清算,将转型医疗设备; 智能手表鼻祖Pebble去年底以2300万美元出售给Fitbit; 而智能手环全球龙头企业Fitbit也面临着销售不景气、业绩亏损的问题。 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Fitbit销售的设备同比下降17%,利润为亏损4550万美元。 包括耐克、阿迪达斯、Under Armour、微软和英特尔在内的各行业龙头企业也开始相应减少智能手环和手表业务,甚至悄然退出市场。

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曾经红极一时的智能手环已经开始“入秋”,逐渐开始平静下来。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国内智能手环厂商的竞争程度较低。 比如颠覆了智能手机价格的小米,也凭借高性价比的销售策略颠覆了智能手环市场。 也正是因为如此,2017年第一季度,小米手环销量超越了Fitbit。 成为全球第一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至于小米的低价策略,并没有什么独特的秘方。 无非就是通过不断降低毛利率来扩大销量。 这从小米最新的财报就可以看出。 虽然销售数据可观,但利润却很低。 这一趋势将对智能手环的硬件发展和智能手环制造商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从这一点来看,智能手环技术和品类的发展还存在不足。 它的硬件、软件和其他功能尚未具有颠覆性和可扩展性。 而且,目前大部分智能可穿戴设备都严重依赖智能手机。 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的大部分功能基本上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来实现,这避免了用户对它们产生依赖,导致设备使用起来不方便和冗余。

另一方面,产品的功能无法达到用户的心理阈值。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环、手表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功能相同,同质化程度较高。 业内人士表示,智能手环的核心只是传感器。 原理是通过手环底部的传感器进行监测,然后利用算法计算出心率、睡眠等数据。 因此,即使是巨头厂商也只是在此基础上添加额外的数据。 它具有看似“突破性”的创新,例如防水和高电池寿命。

此外,技术壁垒较低,也会吸引很多低品质厂家浑水摸鱼。 这样,产品的质量就无法保证,数据监测就会不准确,智能手环就不会智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如此一来,用户对智能手环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真正做工精良、功能丰富的智能手环和手表通常价格昂贵。 例如,苹果最新的智能手表Apple Watch Series 4的售价从3199元到6699元不等,这让很多消费者感兴趣。 这是令人望而却步的。 即使不考虑价格因素,智能手表糟糕的续航能力也一直被用户诟病。 虽然很多智能手环、手表品牌都打着15天、30天续航的口号,但几乎所有主流功能都要实现。 如果关闭,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如果智能手表的大部分功能都开启的话,实际上只能使用3天左右。 甚至很多智能手表也只能续航一天。 要知道,在这个懒人社会里,需要频繁充电的智能手表,无论其外观设计和内部功能多么吸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失去用户的青睐。

吃起来无味,扔掉又可惜? 不,智能穿戴设备仍有办法打破局面

虽然目前国内智能穿戴环境要求很高,发展陷入停滞。 由于实用性差等因素,消费者了解和购买的欲望逐渐减弱。 很多厂家没有出路,纷纷退出市场。 不过,事实上,智能穿戴设备的未来基调仍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高度。 在笔者看来,智能穿戴设备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智能的延伸,让智能设备变得更加智能、更加有价值,而不是停留在测量、定位等功能上。

就智能手环和手表本身的属性而言,向医疗大数据方向发展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人体的健康变化是缓慢波动的数据,数据监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 如果智能手环能够大幅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对其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或许能够监测很多慢性病、隐性疾病等,并实现超越的诊断。许多当前医疗设备的范围。

此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亚健康人群持续增加,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且不说其商业价值,就社会价值而言,及时预防和诊治是关键。 如果能够时刻拯救生命,就值得厂商去追求。 届时,智能手环将成为更加独立、智能、时尚、科技的医疗硬件单品,也将延伸出更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提供医疗场景的服务功能外,智能手环不能仅仅局限于屏幕尺寸和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而本质上必须独立于手机而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用户的生活,改变用户的习惯。 要知道,智能手表想要颠覆的不是手表,而是智能手机。

独立并不是简单的插入SIM卡实现独立通话,而是真正让用户体验到与智能手机一样的体验,甚至更加便捷。 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 在如今智能手机市场疯狂追求屏占比的时代,智能手表的屏幕尺寸确实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 不过,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集中在语音社交上。 这就像智能手机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一样。 文字输入和观看体验肯定不如PC,但在图片和音频制作方面,智能手机拥有巨大的便利优势。 同理,在语音音频领域,智能穿戴设备完全有可能通过差异化的使用场景试图撼动智能手机的地位。 毕竟,在移动出行场景中,抬腕语音交互的便利性和场景契合度是智能手机所无法企及的。

总体而言,如今的智能穿戴设备仍然处于快车道上,整个行业的产品功能还不够完善。 不过,这也为很多玩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信经过多轮洗牌之后,行业的短板一定会得到改善,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