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需要国际人才合作
中国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日前与恩智浦半导体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就中国集成电路领域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等事宜开展长期战略合作。 按照协议,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中德两国行业间人才培育和技术交流与合作。恩智浦将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和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工程师提供培训,还将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推动两国工业4.0创新示范中心的建立。目前双方已经在深圳联合举办了高级技术培训,相关后续课程及2017年培训计划等其他合作项目也已陆续启动。 恩智浦大中华区总裁郑力表示,恩智浦在集成电路和智能制造领域拥有技术和经验积累,期待参与并支持两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育合作,支持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专访时,郑力指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转型在人才需求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智能制造让传统的机械制造发生深刻变革,以往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是细分化,其对人才的需求仍然限于机械行业内部。而智能制造则不限于技术本身,更多是应用的变化,这需要更多拥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他们既要懂得机械,又要熟悉电子、通信、互联网等领域。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厚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速度。 作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先进企业,恩智浦一直通过促进国际交流,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电子信息及嵌入式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至2016年6月,恩智浦已与中国150所高校建立了200个联合实验室,服务于高校电子类课程和学生实践创新活动。 郑力告诉记者,恩智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方法,一方面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合作伙伴的人才培养。“如果我们合作伙伴的研发人员不能与我们的需求相匹配,这必定制约我们的发展,甚至是行业的发展。因此,让合作伙伴与我们一同成长,让整个产业链上的人员素质得以提高,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而这一行业同时又是投资密集型产业。郑力举例说,一家能生产12英寸集成电路的工厂,投资额在20亿~30亿美元。研发工程师的一项研发投入都是以亿美元计算的。这意味着该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大笔投入。同时,该领域的人才又十分稀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实现人才的共享,进而推进国内外同行业企业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互补,将取得双赢的结果。 “在行业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下,知识经验的共享过程对合作双方都是有益的。通过相互切磋从而获得研发与设计的溢出效应,相信对于中国与国际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利好。”郑力认为,要实现行业与产业的发展,靠一两家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的。人才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利于实现多赢。 据了解,为支持中国大学生的实践和提高其创新能力,8月20日,由恩智浦协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大湖南长沙举办,来自全国近500所高校的约2500支队伍报名参赛,在全国8个赛区展开激烈的角逐。竞赛内容以智能汽车在特定赛道上能自主行驶并完成复杂工程任务为主,涵盖了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郑力表示,恩智浦致力于通过安全连接及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为人们更智慧、便捷的生活保驾护航。作为全球嵌入式应用安全连接技术领导者,恩智浦希望为促进中国与国际企业之间的人才合作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