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终结和重启十年不过时的华为智慧屏
一台电视的生命周期有多久?
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一台黑白的CRT电视可能已经在家里的柜台上放了近十年;进入液晶屏流行的时代,32寸的彩色电视只要五六年的光景就已经落伍;到了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电视时代,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就会被淘汰……
产品迭代周期的加快,并非是工艺或产品质量的滑坡,而是大多数作为单品的电视停止了进化。当智能家居逐渐占领了消费者的客厅,甚至是家里的灯具都可以联网时,在场景上与其他产品割裂的电视,自然成了被遗弃的对象。
对于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产业链上下游的玩家们显然思谋已久,其中的扛旗者正是以智慧屏杀入电视产业的华为。就在刚刚结束的华为智慧屏新品发布上,针对电视产业悬而未决的痼疾,华为提出了“常用常新”的理念。
单纯从字面上不难读懂“常用常新”的寓意,可要理解这一理念对于电视产业的价值,还要从电视的进化历程说起。
自从英国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在1925年“扫描”出木偶图像开始,在长达近百年的历史中,电视的进化从未停止。只是以往谈及电视的进化史时,习惯性从显示技术的方向切入,比如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黑白到彩色、从显像管到OLED,或许还有另一种代际划分方式,即用户体验的维度。
电视的1.0时代可以归纳为传统电视时代,即使显示技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前推进,电视所扮演的角色都只是“传画机”,将影像内容从电视台单向传送到用户家中,仅仅满足了人们对“视听”的需要。恰恰是电视功能的单一性,哪怕是十年前的技术和产品,照旧可以满足用户对影像和声音的初步追求。
可能是借鉴了智能手机的产品逻辑,电视厂商们不约而同地涌进了互联网电视时代,安卓操作系统被移植到了电视上,用户可以在电视上安装各种各样的应用,可以在电视上播放优爱腾等长视频平台的内容,甚至可以用语音告诉电视你想要看的节目……电视的2.0时代可以说是跨越式的性创新。
可为何电视迈入了新的时代,代价却是生命周期的骤减?
答案也许是创新方向与用户需求的错位。为电视装上操作系统后,不少电视厂商认为已经完成了使命,创新的方向开始转向设计美学,通过窄边框、薄机身等细节上的打磨,让电视成为客厅中精致的装饰品。
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用电视来装点客厅或许是个美丽的错误。
人与电视的交互还停留在遥控器上,即便一些产品附加了语音功能,也只能识别固定的词汇,几乎没有用户体验可言。但在电视止步不前的时候,智能路由器、智能音箱、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等陆续走进消费者的家居生活,电视的价值依旧停留在屏幕上,成了独立于智能家居生态的存在,用户想要的却是一个大屏的控制中心。
电视产业的守旧,为华为制造了进场的机会。洞察到用户核心诉求的华为,在2019年提出了“智慧屏”的概念:当用户需要视频通话时,智慧屏可以化身为“线上会客厅”;当用户需要健身时,智慧屏可以变身为客厅私教;当用户想要把手机上的内容投屏到智慧屏上,只需要轻轻一点……电视进入到了智能化的3.0时代。
不过华为并未就此止步,“常用常新”的理念背后,预示着大屏的第三次进化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
互联网电视想要成为客厅里的装饰品,华为智慧屏给自己的定义不是装饰品,想要给用户提供的是装在漂亮盒子里的软件。
比如刚刚发布的华为智慧屏S系列,相较于传统的互联网电视已经做出了三个转变:性创新不再是高端产品的特权,而是所有大屏的标配;产品卖点不再局限于硬件设计,软件配置也是产品力的一部分;OTA将成为所有智慧屏的标配,软件定义大屏的时代已经徐徐拉开了序幕。
由此再来理解“常用常新”的内涵,绝非只是常规性修改BUG式的升级,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电视的能力边界:不仅要让智慧屏跳出屏幕的局限,拥有全场景智慧的能力,还要让智慧屏“十年不过时”,与整个智能家居生态协同进化。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一个概念从想法到落地的过程,离不开两个核心挑战:一是技术上的摸索,二是场景中的裂变。
华为智慧屏自然也不例外。
在提出“常用常新”的理念之前,华为解决了一个许多厂商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2019年8月举办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向外界演示了这样一个场景:主持人与朋友进行视频通话时,还能分享无人机拍摄的实时画面。看似一个普通的场景演示,背后隐藏的却是华为首创的分布式技术。
简单来说,分布式技术就是将不同终端的能力互助共享、互为外设,让用户可以在最合适的设备上使用功能和服务,通过分布式硬件的虚拟化技术,打破了终端之间的硬件界限。当鸿蒙系统将分布式技术带到大屏上,智慧屏从过去的“屏”演变成为一台“超级设备”,手机、电脑、智能音箱等都是智慧屏的能力延伸。
对应到智慧屏的应用场景上,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人机交互数据的沉淀,智慧屏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不断提升语音识别、生物识别的精准性、连续性和响应速度。同时背靠华为丰富的音视频资源,以及生态伙伴在游戏、教育等领域的庞大内容池,拥有了内容持续更新的能力。
做一个对比的话: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定义了大屏作为家庭娱乐中心的地位,但在华为智慧屏上,大屏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元,逐渐在娱乐中心的基础上衍生出了IoT控制中心、休闲游戏中心、智慧交互中枢等等,并在不断赋予大屏新的价值和能力。
“常用常新”在华为智慧屏中落地,所改变的不仅仅是电视的产品形态,或许还有对电视产业的性改变:在电子消费领域掀起一场从“硬消费”到“软消费”的深刻变革。
毕竟站在大行业的视角上思考的话,“常用常新”理念对电视产业的冲击将是不可逆的,直接关系到电视产业带的终结或重启。
根据奥维云网的监测数据,2020年上半年国内彩电市场的零售量同比下降9.1%,第三季度的销量同比下滑6.4%。做一个横向对比的话,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24.9%,有屏智能音箱的出货量在2019年竟然有10倍以上的增长。在电视行业止步不前的时间里,一群野蛮人正在抢夺电视的家庭地位。
某种程度上说,“常用常新”的理念让电视产业看到了重启的希望。按照权威调研机构IDC的预计,中国电视市场的出货量有望在未来几年中逐年上涨,并在2024年达到4800万台的销量,其中最为核心的驱动因素就是智能交互。
而“常用常新”留给电视产业的不只是销量上的提振作用,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对电视产业链的重构。当前电视厂商的盈利主要集中在硬件销售,一种原始且脆弱的盈利模式,但未来华为智慧屏的价值构成将是422的结构,即硬件占40%、软件占40%、内容和服务占20%,不再是一门纯粹的硬件生意。
沿循这样的逻辑,“常用常新”既是电视产业的生命通道,也将开启新的黄金赛道,前者牵扯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共赢,后者则深刻影响着电视厂商与消费者的关系,从一次性的买卖关系转向长期的服务关系。
至少华为已经开始了新的布局,通过构建完善的南北向生态打造合作共赢的生态圈:向南,华为正在为硬件模块生产厂商提供SDK,将涵盖所有可能的硬件模块,以便他们的智能设备可以高效便捷地接入华为生态中;向北,华为将为开发者提供给各类开发工具包、开放接口,让开发者可以调用华为生态系统,以及南向合作伙伴的硬件模块。
回到智慧屏的话题上,南北向生态所谋求的是打破服务与产品各自的边,以实现服务原子化与智慧能力的跨设备无缝协同,注定会不断夯实智慧屏在“全场景智慧生活”中的价值,无须思考是否会被新的设备所取代,将精力专注于产业链本身,彻底摆脱过去硬件赚钱的逻辑,软件、服务和体验业将成为新的盈利点。
或许几年后回头审视“常用常新”理念的价值,会有不一样的新发现:就像是一颗在深海中引爆的核弹,可能海面上的传统电视厂商还未洞察到危险的存在,距离离一场毁灭式打击已经不再遥远,倘若无法顺应华为所掀起的浪潮,结局只能是黯然退场。
电视产业的百年征程中,总有一两家企业在正确的时间点左右了潮水的方向,也总有一些公司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目前大屏的第三次进化仍在进行中,华为智慧屏也指明了新的方向,留给电视产业链上下游玩家的其实是一道选择题:要么选择拥抱智能家居时代的趋势,用大屏为用户开启智慧化的新生活;要么继续无视外界的浪潮或暗涌,成为旧时代的殉葬者。 AI华为智慧屏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