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nbsp大势所趋
安全 高效 舒适,中国智能化之路 ——探索建筑智能化现状与趋势 一位专家这样说道:“当中国老百姓花百万元的钱购买第二套甚至第三套住宅的时候,他得到的无非是住宅面积大了,绿化好了。但住宅最根本性的品质却没有改变,它仍然不能恒温恒湿;它仍然不能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有新鲜空气的输入;它仍然隔不住日照,防不了噪声。中国住宅建设必须进入一个快速提质的阶段,必须重视节能了。” 11月中旬,浙江宁波,召开了2004·中国社区信息化暨科技住宅范例高峰论坛。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徐正忠、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级巡视员张云卿、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组副主任王汝琳等国内智能化领域的专家、国内外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智能技术产品生产和集成商、相关软件开发商等近二百人参加了这次论坛。会上,除了专家的报告之外,还特别邀请了北派科技住宅代表–当代集团北京项目和南派代表–深圳百仕达·红树西岸,从住宅科技趋势和较为成熟的技术应用范畴等方面对现阶段科技住宅进行全方位解构。论坛中,众多专家学者就社区信息化与智能建筑和智能化小区与科技住宅范例解析两个议题展开讨论。 就国内及省内智能化发展状况、智能化的应用等问题,《楼市》对徐正忠、王汝琳两位专家进行了专访。 (徐正忠:建设部住宅建设与产业现代化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 建筑智能化 大势所趋 《楼市》:现在国内对智能化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徐正忠:智能建筑是由英文Intelligent Building翻译而来的,名称也由此产生,目前已被业内普遍认同。因此,可以认为智能建筑就是现代建筑技术与当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为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实现节能、高效、舒适、安全、环保的目标,达到高效益。 《楼市》:国内智能化的发展水平如何? 徐正忠:智能建筑在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大厦智能化系统建成开始,很快在建设行业中得到发展,随之,智能建筑的概念逐步延伸到了住宅建筑,并在具有我国特色的住宅小区得到较为普遍的开发应用。尽管大多数智能建筑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但是,据粗略估计,不包括住宅小区在内至少已建成1000余幢;比如航站楼、体育场馆、博物馆、展示中心、医院、学校、图书馆、政府办公楼、银行大楼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发展快、潜力大、有实效。 总体来说国内沿海地区,比如上海、广州、深圳智能化发展比较快,浙江杭州、宁波总体发展水平高一些。目前,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建筑智能化将是一个大趋势。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新建工程项目的智能化比例将会达到95%以上。 《楼市》:一般国内的智能化建筑有哪些配置? 徐正忠:建筑智能化系统,可按照公共建筑与住宅(含小区)两类来配置相应的系统。公共建筑主要系统的配置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安防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集成等;这些在写字楼、商务楼应用得比较多;同时,还应根据各类型建筑的功能、业务需求,配置相应的服务系统,比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院校、医院、Shopping mall等特殊建筑物。 在国外没有住宅小区的概念,只有社区智能化、建筑智能化的概念。我国的住宅小区的智能系统配置有公共安防系统、消防系统、机电设备管理系统、智能家居、综合布线系统、通信网络、物业管理系统等。我国现在的智能系统都是以住宅小区为单位的,这种管理模式跟社区比起来是有问题的。比如在安防的问题上,仅仅几幢或十几幢楼也要有一个安防系统,在资源上是一种浪费,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把小区的安防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但是会涉及现有小区规划的改变,工作开展有很大的困难。 《楼市》:目前国内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徐正忠:我国的建筑智能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政府也颁布了一些推动智能建筑发展的技术政策,颁布了设计、布线、安防等实施标准,国内企业也自主开发了一些住宅小区智能产品,具有一批从事智能建筑的专业人员、从业人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项目的智能化需求不合理,片面追求高标准,造成浪费;工程质量、产品质量、验收不规范,造成不能正常运行;重建轻管较普遍,智能化系统难以长期发挥作用;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产品标准化滞后工程应用,尚需完善;市场运作尚不规范。 《楼市》:智能化的意义何在? 徐正忠:智能化要强调高投资高效益。不是经济效益,而是在能源、环境提高方面:资源消耗、水资源、雨水收集、太阳能利用、辅助热源等。智能化建筑技术不是目的,也不是摆设,而是长期效益。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建筑需求最大、环境污染相对较严重,要求建筑智能化技术在为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取得更大效益。 对老百姓来说,智能化最基本的就是安防设施和宽带网这两点。安防设施可以使生活更安全,而网上服务系统、网上购物等等能够使生活更便捷。 《楼市》: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要注意些什么? 徐正忠:现有的规范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应该在建立通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公共建筑制定不同的标准。比如,机场智能化系统就发展得很快,它们有自己独特的安检、防范系统。比如博物馆的(智能化)灯光,有人参观的时候会自动亮起,没人的时候是熄灭的。 智能化的建设还是要以业主的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理性化的配置。比如对小偷的防范,普通住宅的措施就应该严密些,而高层建筑可能在窗户阳台等方面的防范就不需要那么严密了。住宅小区要理性化一点,实事求是一点。公共建筑起到示范效应,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不切实际、房地产物业管理跟不上等。 还有一些安防装置,比较复杂,回家要撤防,离开要设防,一些老年人就忘记用,甚至不会用。而且现在的安防设施是不是太多了?从围墙、车禁、楼道门、家门、家里,一共有五六道门,花钱不少。还是应该按照不同的类别,比如别墅、高层等等,设计不同的安防系统。 总的来说,智能化系统还是要方便、简洁,操作简单化。我们比较赞同上海的做法,不要过多追求新的技术,规定一个基本配置最低标准,其他的由开发商自己来决定。 《楼市》:我国的智能化应用与国外是否有合作?国内的智能产品开发水平如何? 徐正忠:智能化方面的合作基本上是项目层面上的,比如大的工程上引入国外的技术产品较多。国内的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大部分借用的是国外的平台,但在住宅小区方面有自己开发的系统。目前,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楼控、布线、安防、网络等产品,在智能住宅小区中约占80%,公共建筑中约占20%。据初步估计,智能建筑工程市场的份额约200多亿元/年。 《楼市》:国内智能化今后发展的趋势如何?如何应对? 徐正忠: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经济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智能建筑技术应用的空间将更为广泛;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将提出更高要求;业主(投资者)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配置,理性化程度逐步提高,对工程的系统设计以及工程质量,将更重视实效。应大力提倡以需求导向规划、设计的原则;市场的竞争会日益剧烈,利润会相对减少;对智能建筑的维护、运行以及增值服务等的质量要求,将更为显著。 《楼市》:今后智能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徐正忠:针对不同的需求,满足消费理性化。 必须以系统、整体的思想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要在智能建筑通用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针对多类建筑制定具体的智能化设计规范。加强质量问题管理,制定检测验收系统。今后的住宅小区在投入使用之前,要验收是否达到标准。 在推进智能建筑开发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智能建筑的管理维护与增值。建立大企业单独网络维护体系,建立地区意义上的维护,形成智能化服务的产业。 积极发挥智能建筑协会组织的作用。智能建筑不仅是技术的设计,建筑功能设计的融合,专家开始的时候就要介入。智能建筑单位专门为此安排职位也没必要,但要利用好专家的资源,请专家咨询机构对设计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