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来了它们将取代哪些工作
水母机器人、变脸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快递无人机、机器人“书法家”……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亮相正在北京举行的2017世界机器会,向人们展示了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图景。 机器人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冲击?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新华视点”记者在大会上进行了深入采访。 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机器人 “无处不在” 医生坐在操作台上,眼观显示镜,手拿操作杆,机器人四个“手臂”上下摇动……展厅里,人们看到这样的演示:借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医生可以更加精准灵巧地切除病变组织。据介绍,手术机器人是医生“手”和“眼”的延伸,原来切口需30厘米的手术现在只需几厘米,切口小、下刀准的微创手术能减少手术风险。这类医疗机器人还可以减轻手术对外科医生的体力消耗,提高手术效率与稳定性。 据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目前在全国已配置60余台,2016年进行了1万多例手术。 机器人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手术室,也出现在餐厅、银行、超市、工厂车间…… 在亚马逊运营中心,常常可以看到同一片区域内数千台Kiva机器人有序避让,并能在准确时间将商品精准无误地送到拣货人身边。目前,亚马逊已在全球部署了10万台Kiva机器人用于存储和拣货。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全球物流中国总裁薛小林介绍,亚马逊智能运营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优化,“指挥”成千上万台Kiva机器人协同作战,整个过程几乎是零人工干预。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分析,2016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增长14.5%,预计今年将达到232亿美元。其中,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50亿美元,预计今年将达到62.8亿美元。 机器人“智力”还有限 多功能机器人离我们还有点远 专家指出,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全球机器人发展依然面临着多重挑战,应确保机器人发展安全可控,找到发展与控制间的平衡点。专家介绍,其实现在不少机器人的“智力”还相当有限。今年上半年网上关于申通分拣机器人“小黄人”的视频受热议,大家纷纷为“小黄人”的熟练作业点赞。 申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德庚表示,未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将参与物流辅助工作,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机器人摆件不那么工整、部分单据仍为手写导致无法完全数字化录入信息等。 业内普遍认为,现阶段机器人在运动层面上尚显不足,其能效比、灵活性仍远远达不到人类肌肉群协调动作的水平,十分“脆弱”。比如大多数工业机器人还是以机械手臂为主,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研发制造柔性臂的能力,导致机器人的灵敏度有限,能做的动作很少。 多功能机器人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很远,尤其在自然语义理解方面,机器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焦点问题 1 机器人将取代哪些工作? 最近一则6秒写完的地震新闻引发公众关注,这位地震新闻的作者竟是国家地震台网新研发的“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大家调侃“机器人6秒写完新闻,手慢的记者恐慌了吗”之余,也引发了对机器人是否将取代记者工作的思考。 雅器人写稿系统“Wordsmith”、《纽约时报》新媒体运营总监机器人“Blossom”、腾讯自动化新闻协作机器人“Dreamwriter”……事实上,机器人写新闻早已有之。 再比如,机器人还可以胜任工人、电话客服、司机、陪护人员等工作,但这些都是相对简单、标准化、流程化的工种。 欧盟委员会顾问Rezia Molfino告诉记者,欧盟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最例的是物流搬运,还有焊接、装配、拆卸以及上漆。其中,物流搬运到2020年将会达到47%的份额。如果是以用户分类,汽车制造业所占的比例最大,到2020年会占到37%,其次是食品饮品、工业机械、电气电子行业。 2 机器人如何适应社会? 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曾经提出过机器人三大定律,首要的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还存在很多隐患问题。 机器人“小胖”没人操纵,自己突然跑起来,了玻璃墙,砸伤旁边一位路人……去年底,深圳高交会上机器人“小胖”伤人事件引发热议。事后深圳高交会组委会发布公告表示,事故是由于展商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误将“前进键”当成“后退键”而导致。 今年7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通过视频展示他乘坐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影像,并称车辆正行驶在北京五环路上。此举引发“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是否合法”等争议。随后交管部门开展了调查核实并表示,支持无人驾驶技术创新,但应当依法、安全、科学进行。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专家王飞跃认为,任何的机器技术都是双刃剑,在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人控制机器的能力,人类要有最终的决策权。 业内人士判断,深度学习将给予机器人更加强大的“大脑”,甚至能够提供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和交互,未来机器人将越来越像人。专家们呼吁,要加快机器人向各领域的应用,实现人机协调、跨界融合、共创分享,营造有利于机器人发展的良好生态。 欧盟委员会顾问Rezia Molfino透露,目前欧盟在考虑机器人立法,自主机器人在未来可能会获得电子人的身份,拥有义务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