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批发市场沉寂的双十一背后家电市场静谧对照
在这个安静的夜晚,除了海尔、美的等少数大企业们,在11月12日如期发布了双11的业绩战报,绝大多数家电企业安静如日常,不为这场所谓的大促所动。今年双11,大促对于家电市场和消费到底是怎么了?家电厂商到底在想什么,又在干什么?
天猫、京东相继公布的成绩单虽然没有发布具体数字,只是表示取得“创纪录”的增长,但众多家电企业和商家的状态却显得很安静,是不是刺激作用一步步衰减了,没啥价值了?还是认同感下降了?或者说,有哪些不可言说的隐患与问题?
信息显示:今年家电双11大促,“国补”政策叠加主要厂商让利,最终创造“价格谷底”,主销产品价格让人感觉太便宜,比出厂价还低。在中高端精品出现强劲反弹。
但是在不少看来,这并非全无热闹,一线市场上的家庭和用户知道可以享受20%国补,加速赶在年末之前提前消费。具体来说:
一方面,由于国补政策加持之下,销售增长普遍,而1级能效产品占比快速提升;另一方面,竞争激烈,不仅要拼产品,还要拼服务、营销执行力、渠道完善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都热闹起来,一些乡镇经销商因为缺乏“国补”资格已半个月未开张。为什么呢?一方面,因为消费疲软,上半年的618下半年的双11都已经失去往年那种氛围;另一方面,因为以旧换新国补聚焦1级能效精品,使得双11只成为了锦上添花而非核心推动力。
最终,这一切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一部分生意兴隆,一部分生意清淡,让整个市场变得平静,不再喧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