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影审美是什么
提到审美,你有想过是怎么一回事儿吗?大部分估计会觉得就是种感觉,也会有人说人各有一,审美不同。但审美是什么?
百度词条将其分析为动宾结构词语,即人审视某件事物的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鲍姆嘉通在 1735 年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 想录》中,用 Aesthetic 一词来指称“审美”,并 对审美作了这一定位:“可感知的事物”(是通过低级的认知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 (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这说明审美是一种认知能力,但这种能力与理性相比,是低级的。
但审美这样的情感认知命题,理论终究是第二手资料,直观的觉得这只小猫可爱,不自觉地多看了这人两眼,拿起手机拍下了落日的画面......这便是审美。
比起一套成型的审美系统,这个人顺不顺眼,这幅画好不好看,这组照片很有电影感,都是直观的感觉。
Bas Hordijk,是一位荷兰摄影师和电影制片人,于 2019 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乌得勒支艺术大学 (HKU)。他痴迷于周围的人物形象,凭借他对构图的洞察力,他在日常生活的混乱中捕捉到浪漫和精致的转瞬即逝的时刻。
红蓝配
黑白灰
金橙蓝
高级灰
理论修图配色绝大来源于大众实践点评,就像我在选择一位摄影师的优秀作品,往往也只是一眼看过去的直觉,而这种直觉来源于我摄影经验的积累与判断,经验判断性的直观审美,相比深思熟虑的理性,的确是低级的,但判断的处理速度上,审美有着先天的优势,而审美的来源,并非单纯是人类作为动物天生的直觉,这显然只是极为微小的一部分。
站在摄影师的立场,陌生人回眸的四分之三的侧身永远是最美的样子。像是等待有了回应,像是对视的魔力,像是一种期盼迎来了刹那的奇迹。我固执的认为侧身回头的四分之三侧颜是所有人最美的角度。
就像可爱这一审美机制,人类会被奇奇怪怪的可爱而戳到萌点,会倾向可爱的事物,会喜欢毛茸茸的猫咪,喜欢小孩子,如娃娃脸效应本质,对婴儿面孔特征类似的人事物心生好感,除了人类,其他的灵长类动物也是如此,它们偏爱毛茸茸的事物,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经用恒河猴做过一次实验,实验中,它将小恒河猴与母亲分离,然后准备一只用铁丝编织的猴子和一只毛茸茸的猴子(均为道具),之后将奶瓶挂在了第一只猴子的胸膛位置,结果发现,除了喝奶外,恒河猴更愿意跟毛茸茸的猴子待在一起。
而这种审美,理论探索结果,一部分认为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即使野外遇到完全未知的物种,只要符合这个头大四肢短小的审美规范,短小的四肢就限定了它的灵活性跟速度,小嘴决定了它主攻击点,攻击力不强。所以即使亲近它也不会有太大危险。
此外,小孩子会本能的认为自己的妈妈是最美的,他的成长过程,会潜意识选择认为与母亲有几分相似的人是好看的,这便是一种认知决定的审美影响,不仅如此,社会文化潮流,大众认知趋势等对审美直接影响的因素,反过来又收到来自经济,,科技等各类社会元素的发展,审美在不同轴线的观察,便是不同的产物。
中国早期发展城市风靡的八十年代风格,如今21世纪的时尚风潮,审美是随时代发展而演变的一种人类直觉机制,具有因人而异,趋时代大同,存个人经验取向的特点。
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直接感受到的美的愉悦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成长,生理、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普遍因素。
宏观的社会发展因素,还是个人成长认知,审美是一件潜移默化不加痛苦选择下天然形成的直观体验认知,这样看来,身体和意识自主选择成型的审美机制,不用费力的学习而白嫖来的一半。
所以,下次要在好看的事物之间做抉择时,千万别犹豫,靠直觉。
而当别人质疑你的审美时,不必放在心上,只是他的直觉与你不来电。当然你要在意那个人,就只能自主发电,没事多来这里逛一逛,看一看,想一想,停一停,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