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思路及推进建议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系统布局和推进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专用工艺装备,丰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路线,促进制造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各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准确把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对于巩固制造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的意义
(一)破解企业转型发展难题
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变化,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技术在各环节的应用不足,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信息孤岛”问题尚未完全破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削弱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能够精准查找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症结,提出针对性的推进建议,为企业破解转型发展难题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决策参考和行动指南,助力企业加快转型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促进产业数字化生态体系构建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产业链各环节的通力合作。诊断不仅要聚焦企业个体,更要放眼产业生态,统筹各类创新资源,促进技术、产品、服务等各要素高效协同,打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形成各主体紧密协作、互利共生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诊断过程能够识别产业生态短板,研判薄弱环节,引导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加强跨界融合,优化要素配置,推动数据、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在产业体系内高效流动,助力构建自主可控、协同高效、融合创新的制造业产业数字化生态体系。
(三)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能够全面评估企业当前发展水平,厘清差距短板,因企制宜制定转型路径,引导企业对标先进,突破发展瓶颈。诊断成果可以为政府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精准依据,优化资源配置,营造有利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
二、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诊断实施思路
(一)诊断服务商的遴选和招标过程
明确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商的遴选标准,重点考察服务商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资质、项目经验、专业团队、技术方法等,制定科学细致的评分规则。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在政府采购网、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门户网站、行业协会网站等渠道发布智能化和数字化诊断服务招标公告。从报名的服务商中,严格审查其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改造服务资质,重点评估候选服务商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诊断方面的案例和方法,通过现场答辩、专家评审打分等方式择优选取。与中选服务商签订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合同,明确诊断工作的主要内容、关键时间节点、成果验收标准、数据和商业秘密保密要求、违约责任认定等。招标全过程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第三方机构及社会公众的监督。
(二)服务商和企业的动员培训情况
面向参与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的服务商,召开诊断工作启动会,深入解读诊断工作的战略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安排、实施方案、过程管理等,举办专题培训交流,统一诊断的思路、方法、标准和规范。精心设计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主题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理论授课和实务指导,提升服务商诊断团队的专业能力。协助企业成立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工作专班,明确企业内部的联络员和对接人。针对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层干部、业务骨干、一线员工等不同层级人员,开展个性化、菜单式的分层分类培训,提升企业上下对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水平。
(三)诊断过程中的监督和服务措施
制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工作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中介机构、诊断企业等各方的监管职责和分工,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诊断全过程监理。采取诊断服务商定期汇报、监理机构“四不两直”检查等方式,动态掌握诊断工作进展情况,重点监督诊断工作是否围绕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主题、诊断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诊断过程是否严谨规范等。开设智能化和数字化诊断监督举报热线,畅通企业和员工对诊断工作的意见反馈渠道,对诊断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第一时间督促整改,对违规违纪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四)诊断报告的审核及上报流程
诊断服务商根据前期调研、数据分析、现场评估等,形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报告初稿,系统评估企业当前在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查找差距不足,提出推进智能化改造、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思路举措。诊断报告初稿提交企业内部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初审,重点评判报告在问题导向、思路对策、路径方法等方面的针对性、可行性、客观性,提出修改完善意见。诊断服务商根据企业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终版诊断报告,再次提交企业确认并加盖公章。服务商向当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交经企业确认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报告,主管部门会同第三方监理机构、行业专家,从形式规范性和内容完整性两个维度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对不合格的诊断报告提出问题清单、限期整改。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汇总形成本地区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工作专题报告,按程序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为政府部门出台支持政策、企业编制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规划、推进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再造奠定基础。
(五)绩效考核和企业满意度调查开展情况
制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绩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主体、指标、方式、结果应用等。将诊断服务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业能力、诊断过程管理规范性、诊断成果输出质量、企业对诊断工作的反馈评价、诊断实际成效等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分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采取诊断报告和工作台账审查、诊断现场实地核查、向企业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方式,度评估诊断服务商工作表现和诊断工作成效,建立诊断服务绩效与服务商信用评级、政府采购准入、项目后续合作的挂钩机制。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开展诊断企业满意度调查,围绕服务商在智能化和数字化诊断方面的专业能力、工作态度、沟通协作等设置调查指标,深入了解企业对诊断工作的真实评价,客观衡量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成效。
(六)阶段性工作成果汇报和总结
加强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工作全过程管理,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把握关键时间节点。诊断启动 1 个月后,汇报前期调研评估情况,梳理企业现状,研判突出问题,论证初步诊断思路。3 个月后,形成阶段性诊断报告,评估工作成效,提出下一步工作举措。诊断结束后,形成工作总结,全面总结诊断情况,分析工作成效,提炼优秀案例和经验做法,查找问题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召开总结会,搭建经验交流平台,研讨完善长效机制,表彰优秀单位和个人,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阶段性工作汇报和总结,是打通诊断工作闭环、巩固拓展成果的关键举措。
三、诊断过程中发现的企业转型问题分析
(一)企业对智能化、数字化认识不足
诊断发现,部分企业对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和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高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发展目标定位模糊,转型路径不明确。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概念理解片面,对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把握不清。对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足,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对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到位,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对数字化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不够,数字化应用实效性不强。
(二)企业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大多数企业尚未制定智能化、数字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路线图。转型的战略定位不清晰,与企业发展目标契合度不高。顶层设计不到位,缺乏全局性谋划和系统性设计。技术路线选择随意性大,缺乏可行性论证和效益测算。项目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不够,经常随意变更调整。现有生产模式与智能化要求适配性不高,对业务流程体系的再造考虑不足。
(三)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企业数字化改造所需资金缺口较中国产经 ZHONGGUO CHANJING 157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质量的数字化改造涉及先进设备购置、软件系统开发、网络设施建设等,资金需求量大。高端人才引进、员工培训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企业普遍资金实力不强,投入意愿不高。单纯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以满足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赖银行,融资手段单一。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发挥作用不充分。
(四)技术和人才瓶颈制约明显
当前,绝大多数企业面临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和人才瓶颈制约。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核心零部件、元器件、装置等对外依存度高。基础软硬件、工业软件等安全可靠性不强。网络安全风险日益上升,数据安全面临严峻威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滞后,员工数字化技能普遍不强。
四、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建议
(一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企业认识
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形势,普及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新理念新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专题培训,提高企业家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敏锐洞察力,引导企业高层准确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强化使命担当。针对中小企业,加大管理咨询和专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升其数字化管理水平。
(二)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企业分类施策
推动制造业企业把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制定明确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引导企业立足自身禀赋,选准智能化、数字化切入点,量身订制改造方案。引导龙头企业对标世界一流,加快建设高水平智能工厂,打造数字化车间。中小企业要因企制宜,聚焦关键工序、薄弱环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组织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大工程,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径指引和评估规范,选树一批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企业间分享交流。政府部门要做好跟踪问效,适时开展督查调研,推动解决实际困难。
(三)健全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企业转型发展的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进行融资。设立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大中长期投放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制造业中长期、信用投放。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落实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转型信用担保体系,强化融资增信支持。
(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瞄准传感器、工业软件、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加快新兴技术产业化步伐,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共建一批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领军人才引领示范作用。改革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实行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五、结束语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多方协同发力,共同推进。诊断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企业对智能化、数字化认识不到位,统筹谋划不够,资金技术人才短板突出,组织管理亟待加强。为有效破解当前制约,亟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对标对表、分类施策,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智能制造发展瓶颈。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为企业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