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智能交通ETC上车后电子标识的未知命运
近期,交通行业和相关媒体都开始为电子标识的未来表示担忧,无外乎是因为ETC普及的政策正在强势推行。那么,在未来,机动车电子标识(“电子车牌”)这个被期待多年、产业培育多年的产品还有没有市场?
讨论电子标识市场前景的声音很多,有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有来自政府交通运输部系统和公安交通管理系统的,也有来自电子标识厂商和智能交通行业从业者的,但结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悲观;ETC覆盖后,留给電子標識(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EI)的市場空間很小,将很難再發揮自身的優勢;另一种是乐观;EI與ETC各自應用場景不同,功能有所區分,互不影響。
悲观
看衰立场聲音自然浩大。
首先,是因為當今政策倾向;
要達到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的目標,ETC全覆蓋是關鍵。
具体指標是在籍汽車ETC安装率達到80%以上,高速公路入口車輛ETC使用率達到90%以上。在最新政策和各級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下,ETC火爆一時無二。
当然了,以前的EI也曾經有過政策扶持,如2016年在京津冀進行試點項目,可三年的時間仍未有大的起色,如今後力難續。
随後在2017年12月29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機動車電子標識相關8項標準中的6項國家推薦性標準,這對於業內人士來說,都以為行業曙光逐步來臨。
可國家標準通過之後還需要強制車輛裝置法律法規做支撐,全國所有車輛貼裝電子標識還需要立法機關通過逐級審批,只有最後立法通過才能迎來真正的大規模爆發。
轉眼到了2019年,由於各方加持下發展異常迅猛,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