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消费比重2025年增至约14
北京将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坚持宜建尽建、应用尽用,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建设,并提升能源智慧高效水平。到2025年,北京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左右。 今天,2021年全球能源转型论坛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开幕,以创新引领能源低碳转型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旨在促进全球能源低碳转型,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向纵深发展,率先探索能源技术和碳中和实现路径,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作为本届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加速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系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北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十三五以来,北京系统谋划、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基本形成多源多向、清洁高效、覆盖城乡的现代能源体系,有力服务保障了首都城市功能优化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居民用能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2020年煤炭消费量占比重降至1.5% 北京能源消费结构更优。十三五时期,全市电厂、锅炉房、工业和民用煤炭总量大幅压减,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全市煤炭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13.1%下降至2020年的1.5%,优质能源比重由86.9%提高到98.5%,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处于领先水平。据专业研究机构分析,压煤措施对PM2.5直接减排量贡献占五成以上,北京的天更蓝了。 北京清洁能源保障能力更强。城乡供电能力大幅提升,居民停电无感进一步升级。多源多向燃气供应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三种气源、七大通道外送格局,并构建集中供热+区域热网清洁供热体系,约124万户农村居民通过煤改电煤改气等方式实现清洁取暖,生活环境更加清洁便利安全。 北京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更高,且区域能源合作范围更广。制定实施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建成张家口-北京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唐山LNG应急储备工程等一批跨区域电力、燃气等重点项目。与内蒙古、山西等省市多层次能源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区域能源合作水平的提升,扩大了清洁能源进京规模,进一步促进了北京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约14% 负责人指出,能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继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提升绿色能源利用比例,加快构建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能源北京样板。 其中,北京将制订首都能源综合保障方案,构建央地协同、区域联动的能源安全保障综合协调机制。加强京津冀能源一体化发展,深化推动京蒙、京晋等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加强风险预警、预防机制和应急能力建设,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北京将构建坚强韧性能源体系。提高能源基础设施韧性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将加快建设坚强智慧城市电网,外送通道输电能力增加到4300万千瓦,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建成三种气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环的多源多向天然气供应体系,提然气应急储备能力。优化清洁供热布局和绿色供热体系,完成剩余山区和浅山区农村采暖散煤清洁替代,基本实现本市供热无煤化。 北京将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强化可再生能源优先理念,坚持宜建尽建、应用尽用,推动城市副中心、大兴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加大绿色电力调入力度,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左右。 北京还将提升能源智慧高效水平。能源科技创新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动能所在。发挥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智能作用,依托在京科研院所、高校、央企创新优势,支持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新型储能技术、智芯半导体电力芯片等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开展跨学科、全链条创新攻关。推进能源新技术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培育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