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审定通过一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 提升良种生产供应能力
种业是粮食之基,是农业的“芯片”。保护好种质资源,才能培育出优良品种。对此,一方面要摸清种业“家底”;另一方面要培育新的优良品种,提升良种生产供应能力。 近日,吉林审定通过完成试验程序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9个。截至目前,吉林省累计通过国审和省审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到1677个。 如何进一步推定种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粮食大省吉林近几年给出一种业发展方案。实现从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一是在政策先行。种业顶层设计出炉,带动多省份加足马力、开足活力。《“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要推进种业振兴,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展育种创新攻关、加强种业基地建设、强化种业市场监管。 与顶层设计相呼应,近两年,吉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扶优做强种业企业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加快产业发展。此外,随着吉林省改革优化品种试验审定制度的落实,每年受理各渠道参试品种2000个次以上,目前,吉林省市场上可推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3600多个,玉米品种2660个,水稻554个,大豆397个。 二是技术跟上。经过多年建设,吉林省拥有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春)、国家主要粮食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稻种资源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中心、国家玉米大豆转基因中试与产业化基地等实验平台,研究后劲十足。上述种业平台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展种业技术攻关。 技术加强的背后,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源正在累积。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打通各环节,推动省内种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稳固产业。吉林省培育了2个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制种大县、1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7个省级种子(苗)繁育基地,意在进一步提升强化种子繁育保障能力。 培育、壮大种业的同时还需加强成果转化率。而产学研融合的模式恰好满足目标值。据了解,科研院校和企业在海南建立近6000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力保障育制种工作开展。每年种业企业在省内和省外建立制种面积近40万亩,生产加工种子近4亿斤。产学研融合模式能够解决种业科研生产“两张皮”、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问题,形成以研究为核心带动市场转化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1年,组织要求开展新一轮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吉林省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组织13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任务,普查范围覆盖全省44个县。目前,收集保存作物种质资源2946份,上交国家1448份。 为了保护该批种业新资源,吉林省又投入2500万元,启动新建吉林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等研究平台,提升种业研究设施水平以及开发利用能力,打牢种业研究基础。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金台资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