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引领智慧城市新篇章驶向高效共享的未来
毫无疑问,“智能交通”在2021年上半年一度成为了一个热词。
从华为宣布开始为智能交通提供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到小米雷军最后一次创业,将用千亿造车,再到360集团与哪吒共同为人民造车……
每一次消息的爆出,都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随着智能网联车产业的日益火热,就在本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确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几天后的工作部署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2020年L2智能网联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5%,但还需要从关键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法规完善、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政策的利好,显然可以让智慧城市服务商能从大火的智能汽车产业分下一杯羹,当随即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基础设施又该如何建?城市又该如何推进试点工作的稳步发展?
借着这些疑问,雷锋网近期与千寻位置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年劲飞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时空精准感知是通往高效共享未来之路“全时空、高要素精准感知,是现代数字化通信网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当更高分辨率的地理空间构建与定位大幅提升空间信息量时,智慧交通跨越了以往低分辨率时代无法实现的人类生活需求:即从“感知型”迈向“认知型”,这是高精地图、高精定位与物联网共同完成的情境理解过程。
事实上,从今年初中央政府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开始,便明确指出打造全覆盖、高安全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行业终端规模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并成功组网的大型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其自2020年7月31日宣布组网成功以来,便给予了科技创新领域极大的助力。
其中,以千寻位置闻名于世,这家公司正处于这个领域前沿。在其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自主建设运营2800多座北斗地基增强站构成全国一张网络,它们接收北斗卫星信号,并通过实时计算误差,为数以亿计用户提供厘米级定位及纳秒级授时服务。
当前道路体系中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了较完整且功能齐全,但仍存在监测区域不足设备功能单一以及信息融合不够,在支持路线-路段-路口多层次监测人—车—路—环境多要素分析等方面能力尚需加强。而通过将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融合应用,与时间同步数据进行整合,让各个传感器设备能够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标准下进行互动,将会释放更大的能量至高速以及市区交通领域。
就在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大会期间,由千寻位置研发并发布首款集感知通信定位时间同步功能于一体新时代RSU “途灵”。据介绍这款C-V2X技术集成单元可实现事件管控数据全息感知;即使无运营商网络覆盖区域,也能提供车辆高精度定位并突破性的纳秒级授时,为周边基础设备提供同步服务;同时它还可监测物体移动,如实时监控其部署灯杆桥梁形变过程。
如何让不同单位间建立有效沟通?目前因缺少集成硬件,使得在自动驾驶汽车中应用高精度GPS存在诸多不便,从器件选型系统集成测试验证,每一步都面临众多选择,一错再来。然而,要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离不开三大核心——硬件服务算法。他把这三者的角色比作传统汽车中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
而对于此,他提出了四个关键步骤:首先,让行驶中的每辆车知道自己何时何处;其次,让所有参与者(包括行人骑行者)都能够理解彼此之间的情况;接着,将所有这些信息汇聚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语言;最后,该语言应该被普遍接受并成为新的社会规范。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旅程,但他坚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未来世界,那里一切都是连接不断且相互依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