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在港交所披露三季报四种市场类型案例引人注目
美的集团在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941亿元,同比增长7.32%,净利润约95亿元,同比增长约12%。尽管如此,第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较二季度的9.1%和15.57%而言却略有降速。这一情况引发市场对美的资本运作步伐加快的关注。今年以来,美的集团似乎确实在加快其资本运作步伐,其中包括拟赴港上市。
10月24日晚间,美的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其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美银证券。此前8月公告显示,本次拟发行规模预计不超过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的10%。
时隔十年,这是美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二次上市。成功后,美的一也将成为下一个布局“A+H”上市格局的白电巨头。在创始人何享健看来,这次赴港上市在他眼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在财经市场并不完全认同何享健的情绪:8月9日发布赴港公告后,一天内A股下跌2.1%,报收56.35元/股;10月24日晚发布《招股书》后,一天内股票价格再跌1.43%,报收52.42元/股。而截至最后一次公布数据,上周五收盘时,该公司仅以53.74元/股结束交易,对应总市值3778亿人民币左右。
数据表明,在家电行业中,“白电三巨头”之首——美的一早已成为行业共识。此外,就于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得出,当期该集团营收2704亿元、归母净利润245亿元,而海尔智家和格力电器分别为1986.57亿元、131.49亿元及1550亿元、200亿人民币。相较之下,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项统计数字均远超另外两家企业。
对于这一决定性转变,有观点认为“主要是基于深化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并计划用于全球科技研发、智能家居等领域,以及提升自有品牌海外销售等方面。此外,还有人认为通过此举能有效突破深基准限制,为融资渠道提供更广阔空间。
据了解,不仅如此,从发展浩势宏大的“并购”与“海外业务”角度来看,此举将为其起到更便利作用。目前,美的一在全球设有31个研发中心、40个主要生产基地,与世界各地合作伙伴建立了广泛的人际网络,有着超19万人的员工队伍,其中包括16个海外研发中心以及21个生产基地遍布17个国家。
然而,对于已经踏入“A+H”模式的大型企业如海尔智家的表现来说,它们旗下的分拆出去并成功上市的是四家子公司,即盈康生命、高新材料、新希望六和龙、中科院星辰大厦,无论从市值还是成长潜力都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且稳定性强。
通常而言,当旗下的子业务线发展成熟体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将其从集团分拆出去是个常规操作,以增加子公司独立性的同时,也能提升相关业务线活力。但更大的动机往往是隐藏在内部可能存在低估的问题,可以通过独立推向资本市场释放价值,如阿里巴巴近期进行分拆改革所展示出的策略一样。
不过,如曾经尝试过但未果的事例也说明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与风险,比如2012年的挽救大厦事件,或许正因为如此,使得现行策略被迫重新审视与调整。一旦成功,则无疑会带给整个产业链新的活力与繁荣,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是一种双赢的情况。但若失败则可能导致资金流失、信心丧失等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整体经济形势甚至社会稳定状态,因此这种决策背后的考量极为复杂且微妙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