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团在港交所发布三季报生活用品小百货批发厂家业绩喜人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实现营收941亿元,同比增长7.32%,净利润约95亿元,同比增长约12%。尽管如此,第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较二季度的9.1%和15.57%而言却略有降速。
此外,有趣的是,这一年以来,美的集团似乎加快了资本运作的步伐,就在上周拟赴港上市的消息也被市场高度关注。在10月24日晚间,美的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其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美银证券。
至于发行规模,本次拟发行规模预计不超过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的10%。这将是美的一次重要战略布局,也标志着其成为下一个布局“A+H”上市格局的白电巨头。
对于这一点,不仅有数据支持,还有创始人何享健自己的感慨。他曾表示真正让美电器发展起来的是1992年的股份制改造和1993年的赴深交所上市,一度使当初的美电器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上涅槃重生。
故而,这次赴港上市,在他眼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不过,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却似乎并未与何享健处于同一频道:8月9日发布赴港公告后,比尔巴罗克20%, 报收56.35元/股;10月24日晚发布《招股书》后,比尔巴罗克1.43%, 报收52.42元/股。而截止到最后一次交易日,比尔巴罗克53.74元/股,只要3778亿人民币总市值低于之前水平。
从整体来看,即便是“白电三巨头”之首早已是行业共识,但数据也是如此。在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出,而海尔智家和格力电器分别为1986.57亿元、131.49亿元以及1550亿元、200亿元。相应地,与另外两家的营收与利润都远超前者。
关于这一点,为何选择通过香港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官方解释称,“主要是基于深化全球战略布局”,即将用于全球科技研发、智能家居等方面,以及完善全球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以提高自有品牌海外销售等。这当然是一个过于官方的话语,因为实际情况更复杂一些,如外资持股比例多次触及深基规则上的限制,因此通过香港平台能吸纳更多外资持股,对融资渠道是一种拓宽。此事中泰证券研报也指出,“2020年年初,因外资持超‘限购线’被暂停买入”,H 股平台将为其起到更便利作用。
然而,对比已经踏上了“A+H”模式的大型企业如海尔智家来看,可见明显不足之处,那就是旗下分拆出去且成功上市业务线缺乏。此时海尔系旗下的四个子公司合计高达2500亿的人民币总市值,而相对应地虽然仍然保持领先位置,但受到了质疑之声,并且可能并不认为这是个好信号,因为通常来说,当业务线发展成熟达到一定规模,将其从集团分拆出去是个常规操作,是为了增加子公司独立性提升相关业务活力或价值释放。但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给出直接回答,只能猜测是否存在某种内心矛盾或者策略调整考虑因素?
此外,从资金流动角度分析,由半年度报告可以看到账上的外币货币项目280余亿人民币,其中包括货币资金28027亿、应收账款22590亿及其他应收款51673亿等;支出的部分则包括短期借款14406亿、应付账款6069亿及其他应付款4277万、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74848万长期借款29778亿及租赁负债6226百万元等。所以在布局全球化战略时自然需要“外汇”支持,可转汇兑损失背景下直接吸引外部资金方显得尤为合适。而早在估值期间就有人提出如果能够成功推向市场或许突破10000万大关。这意味着不仅仅是自身十厘米能引入更多潜在投资者,只要能够再让自己分拆出来并成功推向市场,也会产生相当大的额定融资填补自身空缺,同时还可能产生更多新的资产价值释放机会?
最终,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目前人们讨论的是2012年挽救危机时刻之后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何享健那位老人的身影了。当何享健退休后,他留下的遗产——他的儿子、何剑锋继承了他的事业,而且以一种更加现代化的手法展现出了自己作为职业经理人的能力。不难发现,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在产品还是员工数量方面,都经历了一场大瘦身运动,此举几乎关闭所有非家庭设备业务,并裁掉了近30,000名员工,让整个企业变得更加扁平化管理。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则可以发现何享健掌控着控制权最大份额,其所持有的股份高达94%.因此,可以说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即使现在很多人谈论的是另一个人——方洪波及其领导下的变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