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舞台上乐视的出事与小米的成功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那么在撰写可行性报告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
首先,小米迎来了高光时刻。在7月9日,雷军敲响了港交所特意为小米准备的3米宽、200公斤重的超大型铜锣,标志着小米港股开市,为首家“同股不同权”的创新试点公司,也是继阿里巴巴、Facebook之后,有史以来第三大规模科技互联网企业IPO。
截至收盘,小米报收16.8港元,与发行价17港元相比下跌0.2%,市值约3759亿港元,即使首日破发,但此时,小米市值已超网易,与京东的市值差距不到100亿美元。这一波三折,从2000亿美元到543亿美元,孟山都抽飞,但是处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中美贸易战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小米此时IPO依然是在正确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破发并不会影响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大企业走到最后还是要看战略本身。在上市前夕(7月8日),雷军公开信中描绘了未来小미蓝图:智能手机业务争取尽快进入世界三强;有计划、有节奏进行品类拓展,进入更多千亿级市场;加快国际化,尽早实现国际业务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一半。
然而,对于乐视和小mi,我们是否能从他们不同的经历中找到启示?乐视曾经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微创业者,它们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两家公司:
估值:对于小mi来说,其估值从1200亿美元降低到了543亿美元,这是一个显著的大幅度调整。而对于乐视来说,其估值可能也经历过类似的波动,但由于缺乏公开数据,我们无法得知具体数字。
战略:虽然两家公司都面临相同的问题,比如经济形势不好和市场竞争激烈,但它们采取的心态和策略却迥然不同。小mi选择了坚持自己的路线,不轻言放弃,而乐视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
通过对比这两家的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决心,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策略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在创业道路上坚持原则和信念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