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出事小米成功立项前的可研报告揭秘
小米的高光时刻:港股首发成为互联网创新试点
7月9日,小米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开市,成为了继阿里巴巴、Facebook之后,有史以来第三家规模巨大的科技互联网企业IPO。尽管首日收盘价略低于发行价,但小米的市值已超越网易,与京东仅相差百亿美元。
此前,小米的市值曾经急剧下跌,从2000亿美元降至543亿美元,但即便面对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小米依然选择了正确的时间进行上市。这次破发并不会影响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大型公司最终走向成功取决于其战略规划。在雷军公开信中,他描绘了未来小米蓝图:智能手机业务争取进入世界三强;有计划、有节奏拓展新品类,进入更多千亿级市场;加快国际化进程,使国际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
对于这次IPO表现以及意义,我们采访了地歌网吴筱凤与高派信息CEO余德。余德认为,小米的成就是意料之中的,而乐视出事则是意料之外。但他并不因此断言,即使小米今天上市也离“大成”还远,而乐视汽车可能仍会卷土重来。
关于小미IPO破发表现以及在港上市的意义,余德表示,对于估值方面,小米从1200亿美元到1000亿,再到800、700、600,最终稳定在543亿美元。此外,由于证监会提出84条疑问,CDR发行被暂停。至于首日收盘价格的小幅度下跌,余德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市场不好,小米能成功上市已经显示出其良好的状态。
作为一家资本优先股退出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小ミ通过这次IPO拿到了239.7亿元净融资,这对于股东尤为关键。此外,此举也释放了员工回报结构,让员工获得更公平合理的地位。而对于更大的意义,比如为何要在这个时候上市,他们之前就提过《IPO热潮:警惕倒下时,身体还是热》的文章。
然而,在体量庞大和采用新的标准的情况下完成融资,在市场不佳的大环境下,这一次融资具有特殊性。2017年,一带一路、中去杠杆及港股改革是中国三件大事,现在IPO这一块正出现变化。虽然市场不好,但对未来依旧充满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称这次融资是“过冬”。
谈及小Mi模式,其起步以硬件为主逐渐靠拢互联网领域。一路上的发展令人瞩目,如2017年的销售收入达1146亿元。不过利润率并不高,而且市场仍处不确定状态或未成熟阶段。在铁人三项概念中,其中智能硬件收入占70%,IoT约20%。但实际合作与生态链企业之间关系并非紧密,大部分体量也不大。这让证监会提出问题——是否应该把小Mi定义为智能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
雷军提出的目标包括尽快进入全球手机前三名,以及有计划拓展新品类,并加速国际化进程,使得国际业务收入达到总体收入的一半。他还指出了目前30%左右的是国际业务份额。但具体执行这些目标后面还有很多挑战,比如印度市场虽然领先但亏损,还存在产品质量问题等问题。
总结来说,无论如何看,都可以说小Mi是一家以手机为中心,以粉丝经济驱动商业模式发展起来的企业,它需要在动能做出调整。如果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它将继续保持竞争力。如果不能,那么它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自身战略方向和增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