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布局智能交通监控海陆空全方位覆盖新战略
腾讯悄然变革出行领域,所到之处皆卷起风暴。与前进的阿里、迷茫的百度相比,尽管看似落后,但腾讯在智能交通领域却能卷起巨大的旋风。自今年国庆节调整架构后,腾讯便积极进军B端市场,并在智慧交通市场布局得频繁。
9月30日,腾讯公布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的整合计划,这标志着战略重点向产业互联网转移。自此之后,腾讯从C端向B端转型动作显著加强,在智慧出行领域依托微信支付,以乘车码为核心产品,将在海陆空全方位覆盖大棋。
10月23日,在中国智慧交通大会上,腾讯发布了包括乘车码、智能出行助手、定制巴士和城市神经中枢等四款产品。此外,与深圳航空公司合作,也将布局智慧航空领域,以“深航码上飞”小程序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腾讯副总裁郑浩剑表示:“交通是我们探索产业互联网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他希望通过过去20年的科技实践成果成为公共交通行业的数字化助手。具体来说,“乘车码”利用0.2秒极速验证技术实现刷码乘车;“智能出行助手”提供实时公交信息和线路规划;“定制巴士”根据需求设计路线;而“城市神经中枢”则是集合全城数据进行智能管理工具。
目前全国超过500万用户使用乘车码,并且已覆盖100多个城市。在人与人的场景中,可通过微信车票功能结合社交分享和电子票务服务,而政企场景则利用LBS技术精确管理流量热力图。这些都体现了腾讯以连接一切为战略目标,用技术帮助不同场景更顺畅地交流。
至今,除了乘车码等应用外,还有微信车票等产品结合大数据、AI及云计算取得初步成效。在停车场、高速公路等其他区域也展开布局,如无感支付或自动计费系统,使得旅途更加便捷高效。
然而,这些成绩背后的关键还包括技术支持以及内部能力整合,其中云计算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保障业务可用性的同时,即使一部分服务器发生故障也不影响业务连续性。
总结来看,虽然策略分散但多样化,有利于生态建设。不过,对于未来如何让这些策略之间形成有效联动仍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