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晶圆产能加码 能否破解缺芯与降价的双重困局
图片来源:意法半导体官网
芯片晶圆扩产再度加码。12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据SEMI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总销售额为1025亿美元,得益于晶圆厂建设推动,2022年有望创新高,实现同比增长5.9%至1085亿美元。
晶圆厂商纷纷扩产
在这轮热潮中,传统芯片大厂成为主力,例如台积电在今年6月份宣布,到2025年前将成熟与特殊制程产能提升50%,该计划包括将在和日本建设新芯片厂获扩大产能。而日本晶圆代工厂JS Foundry则计划在2027年底前,将功率半导体、模拟芯片产能扩大至目前的2.5倍。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指出,上游晶圆投产主要受汽车芯片驱动,相反,消费电子产品出货下滑,则导致下游企业砍单芯片。总的来说,3C产品对于芯片技术含量要求高,是高端芯片的用武之地,但目前个人消费不振,手机等产品革新乏善可陈,导致高端芯片在一定程度上遇冷,而车用芯片尽管技术要求较低,但需求量大,能够稳定出货的企业备受青睐。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据了解,高通已减少其旗舰SoC骁龙8系列订单约15%,并将在年底把两款旗舰移动芯片降价40%左右,AMD削减未来三个季度约2万片的7纳米和6纳米制程订单。
梁振鹏指出,面对芯片缺口,尽管有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表示将向汽车领域转型,但这并非易事,还要根据具体芯片类型进行分析,例如汽车与消费电子均需要存储芯片,而后者也被认为更易扛住市场波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从WSTS发布的数据看,2023 年降幅最大的是市场规模占比两成多的存储芯片,预计将比 2022 年减少 17%,拖累半导体市场整体增长。今年第三季度 DRAM 和 NAND 闪存合同价格环比分别下跌 15% 和 28%,这两种芯片价格预计在第四季度和明年全年继续下跌。
专家指出,相比技术上的变革,进军汽车领域更重要的是稳定且大量的生产,企业需要进入车企供应链拿到订单,而且相应的产能也需扩建,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产能波动影响几何?
尽管上游扩产的晶圆有汽车缺口消化,但市场关心的是,大量扩产之后,车载芯片是否也将迎来价格大幅下跌,实际上,如今价格雪崩的消费电子芯片,前几年也持续被芯片荒困扰。
具体来说,芯片荒始于2020年,并且在下半年愈演愈烈,彼时苹果、三星、华为、OPPO等厂商均苦于芯片“断粮”,从上游来看,彼时高通全系列物料交期延长至30周以上,CSR蓝牙音频芯片交付周期已达33周以上。
对此,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表示,世界级大厂加码晶圆生产,的确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但在近年内无需担心,目前一些主流晶圆厂商满负荷运载仍然追赶不上使用需求,填平缺口还需要一定时间。
专家指出,对于产能波动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眼。从目前来看,新能源车需求不断扩大,据中汽协预计,今年全年,国内能够实现650万辆的批发规模,零售量也有望达到590万辆,出口达到60万辆,欧洲的增长数据也较为强劲,10月,欧洲新能源车销量210966辆,同比增长14%,占整个欧洲汽车市场的23.2%,这是自去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从未来看,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工业领域的需求,将消化相当程度的产能,受到车企“抢芯”大战影响,物联网、工业控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生产也被一定程度上抑制,随着上游晶圆扩产,新技术在未来得以释放,将在需求端形成新的动力。
数据也作证了这一点,据IDC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增长至270亿个,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1000亿台,超过70%的数据和应用将在边缘产生和处理。
业内观点认为,芯片产业链产能、价格波动不可避免,但具体波动程度如何?对市场各方影响有多大?还需要结合需求变化,在更长的时间内进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