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国之利器国际首台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通过验收
12月7日至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组完成了计划书规定的各项任务,达到了设计指标,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据悉,该装置由45吉赫兹超导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高压平台、强流多电荷态束流分析和制备系统、连续波新型射频四极场(RFQ )重离子加速器、中能束流传输线、束流诊断系统和辅助配套等子系统组成。该装置可提供从轻到重多种电荷态的强流重离子束和混合离子束,提供的束流具有强度高、电荷态高、离子种类多、能量变化范围宽等诸多优势。 另悉,自项目立项以来,近代物理研究所装置研发团队历时约10年时间瞄准国际最高水平全力攻坚,抢占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束产生和低能量加速的国际制高点,首次将铌三锡超导磁体应用于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研制成功国际上磁场和微波频率最高的超导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创造了国际上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的最高流强纪录。同时,成功研制出目前国际上束流强度最高的连续波重离子射频四极场加速器,可实现毫安量级高电荷态重离子束的加速和稳定运行。 项目总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表示,当前国际上虽有多个重离子装置在建或已建成,但在多学科交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和国家需求的重要应用领域仍缺乏多功能、小型化的低能量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我们自主研发成功世界首立运行的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可为核天体物理、原子物理等前沿基础研究和核能材料研发等重要应用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 未来,随着这台国际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的正式投入使用,我国科研人员将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多前沿性的科学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也为新材料合成等领域带来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