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眼中的中国科技威胁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MIT TR)是MIT所拥有的独立刊物,原先的读者群是尖端科技精英,后来逐渐转向商务人士及一般大众。由于背后有强大的科技咨询团队,杂志中的科技叙述及评论大致不离十。时值中美贸易谈判,本期的主题就是“中国问题”,语带暧昧。 MIT TR虽然不代表美国的官方看法和态度,但是至少反应了科学,科技界一部分人对于中国科技崛起的视角和顾虑。他们顾虑什么呢?基因,晶片,火箭,核反应炉,监控和挖砂船,其次还有5G,金融科技和量子通讯。 先讲整体状况。的学术论文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专利全球第二,但是有些弱点。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比前几名的国家平均次数少,而专利5年期满后的继续维护率偏低。但我不觉得这是大问题,这是典型的起始策略 - 先冲量再冲质我以前在建立公司智慧财产权防护网也是这么想的。 距电子产业最远的是挖砂船。美国当然也有挖砂船,但与的比较起来像玩具。挖砂最令MIT TR担心的用途是造岛礁,从此改变地缘的生态。 核反应炉是提供能源的和平用途没问题,可是福岛事件后对于核反应炉的态度大变。由于对安全要求的提升,其成本近乎倍增。与有些新能源的成本相比,可能还高一些。 MIT TR担心的是从此无碳能源少了一种选项。 讲火箭是从卫星讲起,2018年发射的卫星数为35,较美国的30略胜一筹。MIT TR在意的是这些卫星是由民营企业发射,的军民融合政策开始奏效,而且发射卫星的技术与飞弹是一样的。 基因说的是基因编辑技术。早在2015年就有基因编辑的胚胎,完成后已予以销毁,争议较少。2018年的基因编辑宝宝诞生,这当然会引起伦理争议,目前当事人已受惩戒而失掉工作。但是显而可见的MIT TR认为在基因编辑的领域是领先的 - 最近关于基因编辑胚胎的10篇论文,只有1篇美国,一篇英国,其余的全是。有没有其他意涵,还要字里行间仔细推敲。 金融科技目前看不出有立即的威胁性,但是显然已开辟了许多新领域,而这些没在英,美等金融大国发生。MIT TR观察到的是发展时机与政府态度。金融进入塑胶货币时间较短,因此提供了金融科技进入的时机与市场。又,金融是特许产业,但政府似乎在金融科技创新初期放松监管力道,到科技成熟时才纳入管理。但MIT TR没提到的是行动支付需要周延的基地台部署,而美国4G基地台的数目在30万以下,在350万左右。没有现代的基础设施,许多关于社会,生活的创新是无由发生的。 讲到5G,目前正是中美磨擦桌面上明的热点。MIT TR举美国部分商转的电信营运商如Verizon为例,认为起步未必落后。但是美国全国性的商业部署可能迟至2023,相较于可能为晚。MIT TR观点有趣的是认为政府能协调三大营运商的协作分工是因素之一。我的个人观察是把通讯当成如水、电般的民生基本物资来处理,如的健保,有点。如果这终将影响科技发展,美国如何面对呢? 同样的观点还有对于量子资讯发展。目前状况算是明朗:量子计算美国领先,量子通讯领先,这在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以及在系统实施上都是如此。MIT TR将此结果归于于政府较能协调大学与各研究单位的协作。这到底是对资本主义下研发系统性的反思呢,还是对中美磨擦因由的论断?这值得持续观察。 最后谈半导体。半导体发展过去是路漫漫其修远兮,MIT TR认为现在AI的发展给找到突破口。更精确的来讲,是云的营运商,基建厂商和终端厂商于此入手。与我以前持的「以云养芯」看法一致,也与异质整合路线图中以应用向下垂直整合的策略同一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