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监控千亿市场何处巨头
要说过去5年智慧城市大盘下哪个场景最火,交通无疑是其中的明星。
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从420亿元增长至1658亿元,每年的增长率高达20%。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这个市场迅猛成长。
虽然早期就有智能交通项目,但起步晚并非意味着后来者不行。反而,一些老牌企业,如千方科技和易华录,在这条赛道上的营收仅为三四十亿元。这表明,即便是行业第一梯队,也难以在智能交通领域取得显著成绩。
更让人惊讶的是,即使排除了其他业务,这些企业在智能交通方面的收入也只占了总体营收的一小部分。例如,千方科技和广电运通尽管总体表现出色,但其在智能交通业务上的收入分别只有45.51亿元和4.28亿元,这样的“缩水”现象普遍存在。
数据显示,2019年前十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比仅为26%,集中度较低。这意味着,在这个巨大的蛋糕中,还没有出现独一无二的大赢家。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有许多公司如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都纷纷加入竞争。但即便这样,经过20年的努力,也未能培养出一个真正的百亿巨头。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点?
原来,当时我国主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高科技应用,所以对于智能交通需求相对较小。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以及少数省会城市进行试点探索,但由于技术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相关企业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
随着人工智能爆发,加上政府政策支持,如《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 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的发布,smart city风潮逐渐兴起。但即便如此,由于资金投入巨大,而且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有限,因此很多计划都无法如期展开。
此外,由于G端(政府)是一个单一且具有大量订单但回款周期长的问题,这进一步增加了企业面临的挑战。而且,因为税收、就业等社会效益考虑,当地政府往往偏好选择本土合作伙伴,从而形成了一种护城河,使得各大市内有自己的明星企业,以维持自身优势,同时限制拓展空间。
因此,不论是传统制造商还是互联网公司或者AI初创,都必须通过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来突破这种局限性。而且,由于现有的技术水平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每家公司只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而无法满足整个行业或整个国家级别的大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拥有巨大利润潜力的场景中,没有真正释放出来,对于那些想要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公司来说,要想成功,他们必须具备既有优势又能够有效应对挑战的手段,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成本控制方面。此外,与政府关系良好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订单,这也是当前竞争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