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展览会反复提及的围城战场跨界新贵们猛攻内线而传统行业巨擘则寻求外部突破
智能交通展览会:传统巨头围城外的挑战与互联网新贵内线攻势
在智能交通领域,传统企业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新贵的强烈挑战。这些跨界玩家凭借先天的技术优势、资金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如同鲶鱼效应般冲击了传统市场,让后者开始感到紧张和焦虑。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年公开招标千万级项目共36个,其中百度就独占鳌头,拿下10个项目,总金额超过9亿元,市场份额达23%。如果包括阿里、华为等公司,这一数字将更是30%以上,并且持续增长。
行业人士指出,这些互联网公司不仅能抓住风口,而且在拓展业务边界上表现卓越,对于资金和技术都有优势。这无疑给传统智能交通大厂带来了压力,因为整个市场是有限的,而互联网公司的涌入,不仅分化了部分市场需求,还加剧了行业竞争。
对于这场“围城”战场内部的情况,一名行业人士形容为“内卷”,意味着虽然市场号称千亿,但实际有效需求不过百亿,而参与此项业务的企业多达数十家,加之互联网公司抢夺订单,使得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例如,就像重庆主城区智能交通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其竞标企业多达二十家,有16家企业甚至被淘汰出局。这种情况让人联想到智慧交通网所说的“鲶鱼效应”。
然而,对于做智能交通业务来说并非易事:毛利率低、回款周期长,加上政府财政预算萎缩以及项目审批立项复杂性等问题,使得这一领域并不如外界描述那样火热。此外,上市企业如千方科技,其智慧交通行业毛利率远低于其智慧物联业务,即便收购完宇视之后开展的事业也难以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为了应对这种困境,一些传统巨头已经开始转型,或是在新的业务中寻求突破,比如易华录全面向数据公司转型,其数据湖相关业务毛利率达到50%,并通过股权挂牌转让或引入战略投资来优化结构减少项目垫资提升整体毛利率。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困局都已解决。目前智能交通建设仍然面临两个主要瓶颈——需求与技术。在需求方面,由于属于政府端业务具有周期性,与政府财政收入密切相关;而在技术方面,由于城市差异,大城市精细化,小城市碎片化,对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要想真正进入黄金发展期,还需要在产品、技术上进行深入突破,为满足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的智能化场景提供支持。而对于那些准备深耕这个领域但还未能够完全发挥潜力的新贵们来说,他们必须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为客户提供更加具备未来趋势特色的产品,以此来获得更多订单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