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行业千亿市场何去何从
要说过去5年智慧城市大盘下哪个场景最火,交通无疑是其中的明星。
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总规模从420亿元增长至1658亿元,并且以年化约20%的增长率扩张。人工智能(AI)的风起,引爆了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尽管智能交通并非新概念,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智能交通建设,但起步早并不意味着发展好。一方面,最早的一批智能交通企业,如千方科技和易华录等,这些大厂已创立二十多年,其在智能交通赛道上的营收也不过三四十亿元。根据不完全统计,A股有关智能交通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企业的营收规模在15-30亿元。
实际上,这些企业在排除其他业务之后,在智能交通赛道上的营收还需要打折扣。例如千方科技和广电运通,其总营收虽然令人瞩目,但其在智能交通业务中的收入分别为45.51亿元和4.28亿元,“缩水”较为严重。此外,来自智慧交通网的数据也显示,2019年前十强企业仅占据26%市场份额,使得市场集中度较低,也就是说,即便“道路先行”,但这块大蛋糕仍未出现独一无二的大玩家。
表面上看,高频、刚需、高潜力的机会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争夺,一线巨头如阿里、腾讯、百度以及华为等,以及众多AI初创公司纷纷涌入。不过,在这片广阔而又丰饶的大陆上,只有少数幸存者能真正发挥实力。这背后,是因为历史长河中的既定结构与现代技术革新的冲突:即使政策层面推出了“互联网+”便捷出行及促进智慧城市发展方案,加之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提升,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限制,对于此类投资需求存在极大的压制作用。
因此,即便国家层面的政策宣示对“成为‘世界之窗’”、“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再加倍,却难以掀起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兴趣,因为他们面临着税收增减与就业保障之间微妙平衡。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巨头,他们都必须努力通过创新解决方案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降低成本,以确保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对于那些小型或资质不足的小型企业来说,与大厂合作,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至少可以让自己不被淘汰,而是在这个充满竞争激烈的领域中勉强生存下去。
然而,当我们深究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我们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用技术手段轻易解决。比如说,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人工 intelligence,都无法根本改变现有的基础设施问题或者快速响应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次尝试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因为每一次失败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正是在这种困境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些真正值得信赖的人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去探索、去创造,从而慢慢地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是一场关于如何将可能性转化成现实的一场战斗,是关于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故事。而就在这过程中,我们亦能窥见未来可能呈现出的更多希望与机遇。